查看原文
其他

到这一年,中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将超过81岁

尹哥聊基因 尹哥聊基因 2023-04-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的周脉耕教授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上发布了关于中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的预测研究

根据他们的推算,中国大陆的人均预期寿命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35年达到81.3岁,其中女性达到85.1岁,男性达到78.1岁,而部分地区的女性人均预期寿命甚至会超过90岁。

不难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90后”“100后”出现在华夏大地上。

研究人员还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的目标作出了分析,认为大约有96%的概率能够实现,而2035年超过80岁大约有93%的概率能够实现。

如果分性别看,男女的人均寿命仍然会有比较大的差距。到2035年北京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最高,达到90岁的概率为81%,广东、浙江、上海女性达到90岁的概率也超过50%。而男性的人均预期寿命则相对低很多,最高的上海男性,到2035年超过83岁的概率为77%。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

未来不同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差距也很大。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将遥遥领先,而云南、贵州、新疆、青海、西藏等可能会垫底。

不难看出,人均预期寿命和经济因素有很强的关联性。经济发达、人群富裕、工业化程度高的沿海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就显著高于农村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2035年不同地区的男女人均预期寿命预测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不同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因素做了估计,绝大多数地区还是得益于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部分西部地区则主要依赖于中青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增加

这也提示了要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还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对策。

△不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收益分析

虽然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值得欣喜,但人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关注出生问题,否则我们很容易面临“未富先老”“1位后代养育N位老人”等困境。

很多人轻易把生育率低的问题归咎于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就必然生育率低,但这背后其实由多重因素制约,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因素,不应该被忽视

各地2022年的统计公报显示,虽然受疫情影响,广东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但仍以全国8.9%的常住人口贡献了11%的出生人口,出生人口达到105.2万,连续5年蝉联第一生育大省的地位

△2022年各省出生人口(来源:国民经略)

尴尬的是,位于长三角的江浙沪“包邮区”,虽然常住人口有增量,并已高达1.76亿,是广东的1.4倍,但出生人口仅有96.5万人,不及广东一省的体量。

而人口较多的“山河四省”,常住人口虽是广东的2.4倍有余,出生人口却不到广东的2倍。

为什么都是人口大省,广东却能“一枝独秀”?

这可能和“多子多福”的地方文化带来的高生育意愿有很大关系。

2021年广东绝大部分地市的出生率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阳江略低一些。而在全国老龄化程度最低的30个地市中,约1/4来自广东;深圳、东莞更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不超过4%。

反观“包邮区”的生育意愿就没那么强烈了,即便有不计其数的外来人口涌入,甚至几度超越广东,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对冲。

隐藏在背后的魔鬼细节值得政策制定者们细究和思考。

老年人健康驱动也好,新生人口驱动也罢,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人人长寿的前提,还得是人人健康

美好生活是等不来的,在生命“超长待机”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关心健康预期寿命,拥有主动健康的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上医治未病”的观念,加上人人负担得起的筛查诊疗手段、积极的防控政策,才能消除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的不确定性,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美好的社会。

截至2021年,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连续多少年下降?

点我看试试看~

2年,为1996年以来最低水平

参考资料:

[1]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22)00338-3/fulltext

[2] https://mp.weixin.qq.com/s/K2_FXlx_0eyn3aDWzXZ4_A

[3] https://mp.weixin.qq.com/s/UFfB7LFjOyjIARZKRi7Rbg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